曼氏兄弟發明斜軋穿孔工藝后,在短短的3~4年時間內即組建了4個廠和一個廠,這幾個廠都已達到了規模生產,比如 Remscheid 不(bu)銹鋼(gang)管廠每月產值已達15萬~25萬馬克,Komotau鋼管廠職工人數已達1200人,而Bous 不銹鋼管廠已經能夠生產氧氣瓶了,1890年4月Reuleaux 教授在全德工程師協會上作報告時稱曼內斯曼鋼管的生產是巨大的勝利,同年9月倫敦泰晤士報報道了英國海軍軍部等部門有關人士乘坐專列訪問Landore 不銹鋼管廠;對無縫不銹鋼管生產表示出了很大的興趣,這篇報道引起了歐洲各國工業界的注視。


而在(zai)(zai)另(ling)一方面由于曼氏(shi)兄弟相信可(ke)以(yi)直接用穿孔機(ji)生(sheng)產商品管(guan),因(yin)此穿孔機(ji)的(de)使用范圍已擴大到了不恰(qia)當(dang)的(de)程度(du),因(yin)此鋼管(guan)生(sheng)產情況(kuang)不太理想(xiang),這表現在(zai)(zai)以(yi)下4方面:


1. 生(sheng)產率低(di),一天生(sheng)產不到(dao)50支(zhi)管子;


2. 廢(fei)品率高,有時竟達到80%;


3. 只能生產厚壁短管;


4. 所生(sheng)產的(de)(de)無(wu)縫鋼管的(de)(de)尺寸(cun)公差不如不銹焊管。


  因此在(zai)某(mou)些不(bu)銹鋼(gang)管廠斜軋穿孔機僅具有(you)機械(xie)陳列價(jia)值,談(tan)不(bu)到什么(me)利(li)(li)潤,和(he)焊管相比缺乏(fa)競爭(zheng)力甚至有(you)時(shi)要在(zai)很大虧(kui)損的情況下才(cai)得以維持(chi)生(sheng)產(chan),因為當時(shi)曼氏兄弟(di)已將他們的一(yi)切,經濟利(li)(li)益(yi)和(he)個人名譽(yu)都押在(zai)了無縫鋼(gang)管生(sheng)產(chan)上,因此無縫鋼(gang)管生(sheng)產(chan)工藝技術(shu)進一(yi)步發展成為一(yi)個大問題。


 1888年2月(yue),時任 Poensgen 家(jia)族的 Dusseldorf鋼(gang)管(guan)廠廠長的Muhlemeyer由于(yu)業務關(guan)系,赴Remscheid辦事,參觀(guan)了穿孔機生產,參觀(guan)后他對Remscheid廠的鋼(gang)管(guan)生產提出了三點意(yi)見:


1. 原材料要適合(he)斜軋要求(qiu),以減少軋廢;


2. 通過修磨(mo)以提高收得率;


3. 要設法提高生產效率(lv)。


  更重要的是他對軋管工藝提出了極為精辟的見解,他指出:“斜軋穿孔是一種有效的工藝,但僅僅適宜于生產厚壁空心坯,而人們卻希望采用這種工藝直接生產具有商品價值的薄壁不銹鋼(gang)管,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至今仍為有效的無縫不銹鋼管生產的三步軋管工藝,在當時已露端倪,而且對19世紀末周期軋管工藝的發明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1889年秋Max想到將穿孔坯分段延伸的生產工藝,并在Komotau的棒材軋機上做試驗,1890年2月,在他由 Komotau致 Reinhard 和 Carl兄弟的信中講到關于采用“香腸軋制”(Wurstwalze)在Komotau的棒材軋機上做試驗的問題,并稱壁厚可以軋得很薄,但不夠均勻,軋薄壁管時,在管子的某些部位出現撕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