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zong)觀斜軋穿孔(kong)技(ji)術的(de)發展(zhan),生產(chan)技(ji)術進一步發展(zhan)的(de)意義(yi),只能從(cong)其產(chan)品的(de)經濟(ji)效益方(fang)面來理解。1870年(nian),Düsseldof的工廠主(zhu) Poensgen 從(cong)一(yi)噸焊(han)接鍋爐管中賺取了(le)920馬克,相當于(yu)一(yi)個(ge)普通工一(yi)年(nian)的收入。熱衷于搞無縫不銹鋼管的企業家們都認為他們干著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們認為高級的不銹鋼無縫管會比不銹鋼(gang)焊接管利潤更高。
19世紀(ji)末(mo),曼內(nei)斯曼兄弟解(jie)決了(le)(le)生產(chan)無(wu)縫(feng)不銹鋼管(guan)的問(wen)題后,各(ge)工(gong)業部門都認識(shi)到了(le)(le)高級無(wu)縫(feng)不銹鋼管(guan)的重(zhong)要地位,并將其作為工(gong)業生產(chan)的重(zhong)點。在高壓(ya)場合用(yong)途方面,采用(yong)無縫(feng)不(bu)銹鋼(gang)管(guan)安全系數要(yao)大得多,Siemens、Reuleaux Weddig 和Lunge都提倡采用(yong)較(jiao)安全的不(bu)銹鋼(gang)無縫(feng)管(guan)。
簡單說來,1893年以前主要(yao)是(shi)(shi)解(jie)決重要(yao)的(de)技術問(wen)題(ti)(ti),以后是(shi)(shi)搞經濟效益的(de)開發,問(wen)題(ti)(ti)是(shi)(shi),曼氏兄弟在19世紀80年代末為這(zhe)種新產品作(zuo)出了什么貢獻?當時德(de)國管材工業已(yi)頗具規格,每年出口的不(bu)銹鋼焊管超(chao)過20000噸(dun),歐洲的管材工業界為了控制(zhi)管材的市場價(jia)格,相互間達成了協議,即(ji)不(bu)得新建(jian)任(ren)何不(bu)銹鋼管廠。
1896年5月7日,Poensgn和曼內斯曼這兩個主要鋼管廠家達成一(yi)項(xiang)協議:允許Poensgn在梅茵(yin)河(he)以北用斜軋(ya)(ya)穿孔(kong)機生(sheng)(sheng)產“軟材料(liao)”的(de)管子。曼氏(shi)兄弟答應向 Poensgn 提供兩臺斜軋(ya)(ya)穿孔(kong)機,他們自己仍保(bao)留(liu)生(sheng)(sheng)產含碳量高(gao)于(yu)0.3%的(de)無縫不銹鋼管的(de)權力。同年,曼(man)氏兄弟同Saarland的一些企業家、銀(yin)行家合(he)作,在(zai)Sarrbrücken 創立(li)(li)了曼(man)內斯曼(man)管材軋(ya)(ya)機有限公(gong)司。一年后,在(zai)捷克(ke)斯洛伐(fa)克(ke)的 Komotou也建立(li)(li)了一家軋(ya)(ya)機公(gong)司。
1887年,即Reinhard 在(zai)紐約聽 Babcock 報告的同年,他的父親在(zai)德(de)國與(yu)西門(men)子(zi)家族簽訂了一項合同,在(zai)英格(ge)蘭Landore建一座鋼管廠。1888年,經驗豐富的工程師Mühlemeier 代(dai)表 Poensgen 參觀了Remscheid唯一的管子生產(chan)車間(jian)。他(ta)對軋管工藝(yi)提出了精辟(pi)的見解。他(ta)的明確要(yao)求(qiu)是:
1. 原材料必須要(yao)能經受住斜軋穿孔(kong);
2. 必須通過拋光來提高管子的表面質量;
3. 無縫鋼管(guan)的(de)尺(chi)寸公差應與帶鋼焊接管(guan)的(de)公差相對應,Mühjemeier 建議要(yao)提高生產效(xiao)率。
用(yong)斜軋穿孔機生產無縫鋼(gang)管展現出遠大的前途時,就出現了(le)建造軋管設備的熱潮。
1886~1888年間,Bungeroth、Pfau、Stiefel和(he)Fassl分別被雇用為技(ji)術設計師(shi)和(he)經理。他(ta)們后來(lai)自己開(kai)辦(ban)無(wu)縫不銹鋼管廠。
當時的(de)軋機(ji)生(sheng)產小口(kou)徑薄(bo)壁管仍有很大困難,唯一的(de)方法就是像冷拔焊管那樣,進行(xing)多道次冷拔。這個(ge)時期內,盡(jin)管困難重(zhong)重(zhong),事(shi)故(gu)百(bai)出,但(dan)人們卻獲得了寶貴的(de)技術知(zhi)識和實踐(jian)經驗。
1892年在Komotau采(cai)用二次軋制的(de)(de)方法延伸斜軋穿(chuan)孔后的(de)(de)毛管(guan),從(cong)而為可靠(kao)的(de)(de)生產操作奠(dian)定了(le)基礎。在(zai)管(guan)(guan)材要求量很大的(de)(de)時候,曼氏(shi)兄弟(di)又發(fa)明(ming)了(le)皮爾(er)格軋機軋制優質(zhi)管(guan)(guan)。這個(ge)新成(cheng)果清(qing)楚地證明(ming)了(le)曼氏(shi)兄弟(di)偉大的(de)(de)創(chuang)造才能。他們(men)的(de)(de)第二項發(fa)明(ming)作(zuo)為第一項發(fa)明(ming)的(de)(de)補(bu)充(chong)。
在(zai)當時的(de)條件下,用斜軋法生產(chan)不出所需(xu)要的(de)優質管,人們花了5年的(de)時間才(cai)認識(shi)到(dao)這個問(wen)題,認識(shi)到(dao)斜軋穿孔(kong)(kong)是一種有(you)效的(de)工(gong)藝,但(dan)要配有(you)延伸工(gong)序才(cai)能解決(jue)完善,在(zai)今天無縫不銹鋼管生產(chan)的(de)三個環節仍然有(you)效,即穿孔(kong)(kong)、延伸和定徑,這在(zai)當時就已顯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