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nian)伯(bo)明翰的J.M.Sterling獲得472號專利權,其內容(rong)是(shi):采用鑄(zhu)(zhu)鋼空心(xin)(xin)坯,通(tong)過鍛(duan)打、軋(ya)制(zhi)和拔制(zhi)的方(fang)法生產熱(re)軋(ya)不銹鋼管。在(zai)19世紀80年(nian)代早期,紐約(yue)州Buffalo的Charles Kellogg獲得幾項(xiang)專利,其內容(rong)是(shi)采用熱(re)軋(ya)方(fang)法使鑄(zhu)(zhu)鋼空心(xin)(xin)坯減(jian)徑減(jian)壁(bi)制(zhi)成不銹鋼管。
這里講的“熱軋方法”首先是連續軋管工藝,Kellogg先生所獲得的5項專利中有4項是關于連續軋管工藝的,因此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采用這種工藝軋制不銹鋼管,但并未取得成功。
再有就是采用兩重式軋管機軋制鑄鋼空心管坯,在19世紀末周期軋管機發明之前,美國的Shelby和Ellwood廠就設有類似的軋管機,它有普通的兩重式軋機和與之相連的推力支架組成。不(bu)銹(xiu)鋼管的軋制是在軋輥之間的頂頭上進行,沿其長度方向開有許多直徑逐漸遞減的圓形軋槽。推力支架是一個用拉桿與工作牌坊相連接的固定橫梁,后者位于距軋輥中心線四到五米的地方,在某一孔型中軋制完畢的鋼管,借人力將它和頂桿一起由支座中移出,并抬高到上輥,轉動著的軋輥將管子從頂桿上脫下,并被送至軋機前臺,然后管子被重新送進軋管機,在另一個孔型中進行軋制。在兩重式軋機上生產的不銹鋼管,外徑和長度受頂桿的直徑和長度限制,通常鋼管外徑小于160mm,長度則不大于四到四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