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assel軋機算起,長芯棒連續軋管機已有70余年的發展歷史。但受當時電氣傳動及張力減徑技術水平的限制,以致長芯棒連軋管機在20世紀初葉并沒有多大的發展。直到1950年,設有張力減徑機和單獨傳動的兩套連軋管機組,分別安裝在了美國Lorain不(bu)銹鋼管(guan)廠和Gary不銹鋼管廠,在投產后這種軋機才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此后的30年里,約有17套連軋管機組投入運行,特別是在1977年以后,投入運行和正在設計制造的連軋管機組就達8套之多。聯邦德國的曼內斯曼-德馬克公司在總結牟爾海姆1號、2號連軋管機組(RK1,RK2)設計、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向波蘭Jednosc 廠及我國寶山鋼鐵總廠提供了成套的采用全浮動芯棒連軋管工藝的連續軋管機組,寶鋼無縫廠一套于1985年投產。曼內斯曼-德馬克公司向日本新日鐵公司八幡不銹鋼管廠提供的按半浮動芯棒連軋工藝設計制造的連軋管機組于1983年投產,至此連軋管機組經歷了Fassel軋機(第一代)、Foran軋機(第二代)、以RK2為代表的連軋管機(第三代)以及三種連軋管工藝并存的第四代等四個發展階段。連續軋管機組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征如表22-1所示。
1972年(nian)以(yi)后(hou)投(tou)產(chan)的9套(tao)連(lian)軋(ya)(ya)(ya)管機(ji)組(當然也包括20世紀80年(nian)代投(tou)產(chan)的3套(tao)連(lian)軋(ya)(ya)(ya)管機(ji)組)分別(bie)采用了三種(zhong)不同的連(lian)軋(ya)(ya)(ya)管工(gong)藝(yi),即全(quan)浮(fu)動芯棒連(lian)軋(ya)(ya)(ya)管工(gong)藝(yi)、限動芯棒連(lian)軋(ya)(ya)(ya)管工(gong)藝(yi)及半浮(fu)動連(lian)軋(ya)(ya)(ya)管工(gong)藝(yi),這三種(zhong)連(lian)軋(ya)(ya)(ya)管工(gong)藝(yi)的比較如表(biao)22-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