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氏體不銹(xiu)鋼(gang)采用降低碳含量的方法,能克服敏化態晶間腐蝕敏感性等缺點,早已為人們所知。1932年在法國已經出現含≤0.02%C的超低碳18-8不銹鋼,但大規模工業生產,則是在40至50年代氧氣煉鋼技術的應用之后才實現。直至50年代末,世界上也只有少數特殊鋼廠能用電(弧)爐生產超低碳不銹鋼。1960年前后,美國和蘇聯分別將超低碳(美國≤0.03%C,蘇聯≤0.04%C)不銹鋼納入國家標準。我國于1964年至1965年開始用電(弧)爐工業生產超低碳(≤0.03%C)奧氏體不銹鋼。但因電爐冶煉超低碳不銹鋼的難度大、成本高等原因,仍受很大限制。60年代末爐外精煉技術的發展,如1968年美國AOD法(fa)精煉爐的首次投產,為70年代超低碳不銹鋼的大規模生產和廣泛應用開辟了嶄新的道路。


  我國(guo)在80年代,由(you)于爐外精煉設備的(de)(de)普(pu)及,超低(di)碳(tan)不(bu)銹(xiu)(xiu)鋼已進(jin)入(ru)了大量推廣應用的(de)(de)新時期。從而為采用低(di)碳(tan)和超低(di)碳(tan)不(bu)銹(xiu)(xiu)鋼取(qu)代已過時的(de)(de)1Cr18Ni9Ti等(deng)含鈦不(bu)銹(xiu)(xiu)鋼奠定了物質技(ji)術基礎。


  眾所(suo)周知,降(jiang)低碳(tan)(tan)含(han)量(liang)(liang)至碳(tan)(tan)在(zai)敏化(hua)(hua)溫度范(fan)(fan)圍奧(ao)氏體(ti)中的(de)固溶(rong)極限以下,便(bian)可消除敏化(hua)(hua)態(tai)晶(jing)(jing)間腐蝕的(de)傾向。但是(shi),碳(tan)(tan)的(de)固溶(rong)度及碳(tan)(tan)化(hua)(hua)物析出動力學(xue),受鋼種化(hua)(hua)學(xue)成分及加熱過程(cheng)等多方面因素影(ying)響(xiang)。實用(yong)上(shang)(shang)確定允許(xu)最高(gao)碳(tan)(tan)含(han)量(liang)(liang)更為(wei)重要(yao)。如(ru)隨著鎳(nie)、硅等元素含(han)量(liang)(liang)的(de)增加,降(jiang)低了碳(tan)(tan)的(de)固溶(rong)度,促進了碳(tan)(tan)化(hua)(hua)物析出。故需要(yao)將碳(tan)(tan)含(han)量(liang)(liang)控制在(zai)更低范(fan)(fan)圍內。奧(ao)氏體(ti)不(bu)銹(xiu)鋼中鉻和鎳(nie)的(de)含(han)量(liang)(liang)配比對不(bu)產生(sheng)晶(jing)(jing)間腐蝕的(de)臨界碳(tan)(tan)含(han)量(liang)(liang)的(de)影(ying)響(xiang)示于圖1-2-3上(shang)(shang)。


3.jpg


  避免出現晶間腐蝕的臨界碳含量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于具體鋼種成分、介質條件、敏化溫度和加熱時間等因素。通過實驗可以測定具體鋼種的溫度、時間和敏化(晶間腐蝕)關系曲線,即所謂TTS曲線是十分有用的如圖1-2-4所示。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與控制碳含量的級別和加工、焊接等工藝過程。例如,對18-8(非穩定化)不銹鋼嚴格來說,一般碳含量≤0.015%時才能消除晶間腐蝕敏感性。但對只經受短時間焊接受熱的鋼材而言,選用標準超低碳含量(≤0.03%),焊后也不進行熱處理,基本上可以避免第一、二代不銹鋼焊后出現的熱影響區和刀口腐蝕等缺點。實際上,對于不苛刻的受熱和腐蝕條件,采用低碳型(但應控制碳小于0.05%以下)的鋼并非不可;對于苛刻條件或要求更高的情況,最好將碳含量控制在≤0.02%C以下。總之,對于產生晶間腐蝕的強腐蝕環境中使用,一般應選用超低碳奧氏體不銹鋼。最有代表性和通用性的鋼種,就是我國GB 00Cr19Ni11和00Cr17Ni14Mo2(相當美國AISI 304L不銹鋼316L不銹鋼(gang))。也是第三代不銹鋼的典型代表。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