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ron Age》雜志上發表的第一篇論述Kellogg軋機的文章是在1890年,題目為“Rolling Seamless Pipe from Hollow In-gots”,文中論述了軋機的H-V結構和軋機的齒輪傳動機構,第二篇文章發表于1892年,比較詳細地介紹了Kellogg SeamlessTube公司(廠)的生產工藝包括:空心管坯的澆鑄、軋機結構、芯棒驅動、軋管工藝等。
1892年9月29日的《Iron Age》對該軋機作了最完(wan)整的報道,并附圖(tu)說明。由此文(wen)可看(kan)到其(qi)工(gong)藝(yi)過程如下:“第一步是按成品(pin)管尺寸的要求澆鑄空心鋼(gang)坯,這一空心鋼(gang)坯的尺寸為:長1067mm,內徑102~127mm,壁厚約19.05mm”。
“空心鋼坯采用成組底鑄,每組有4~6個鋼錠模。軋(ya)管(guan)機(ji)(ji)由(you)(you)兩組軋(ya)輥(gun)組成,由(you)(you)位于兩組軋(ya)輥(gun)中(zhong)間的(de)蒸汽機(ji)(ji)通過(guo)齒輪進行傳(chuan)動。每一組由(you)(you)5對(dui)軋(ya)輥(gun)組成,即3對(dui)水平輥(gun)(H)和2對(dui)垂直(zhi)輥(gun)(V),它與現代(dai)的(de)五機(ji)(ji)架(jia)連軋(ya)管(guan)機(ji)(ji)組相(xiang)類(lei)似,輥(gun)徑為406mm”。
“經過加熱的(de)(de)鋼錠置(zhi)于小車上,芯棒由活塞(sai)桿推動,后者配置(zhi)于長度為27英尺的(de)(de)水平氣缸中,當芯棒到達預(yu)期位(wei)置(zhi)時,置(zhi)于其下的(de)(de)另一推鋼機開(kai)始工作,它將空心(xin)坯推入(ru)軋輥(gun)間。當心(xin)通過這監機輔時,其金屬(shu)得(de)到均勻壓下,再加熱后、進行相(xiang)同的(de)(de)操作,唯一的(de)(de)區別是(shi)置(zhi)于另一側(ce)的(de)(de)軋輥(gun)孔型尺寸稍小,在(zai)某些(xie)情(qing)況下更(geng)換軋輥(gun),再軋更(geng)多道次(ci)。
Kellogg 連軋管機產品的(de)下限是:管徑11/2英(ying)(ying)寸(cun)、長度約為16英(ying)(ying)尺(chi),據(ju)稱2英(ying)(ying)寸(cun)×0.080英(ying)(ying)寸(cun)的(de)管子也已軋制成功。
應法指出這一工藝的根據是基于 Charles Kellogg(Buffal.NY)的專料,W.H HHecken確有一項屬于他的發明、即429623號專利、組是直到1891年才提出專利申請,那時Kellogg 不(bu)銹鋼管(guan)廠已開工生產幾年了。
Heken在1890年申請了連軋技術的專利,這個429623號專利名為“Rolling mil for making Seamless Tubes”,即用10架兩輥高速軋機在固定芯棒上軋制空心坯,可見在Calmes的限動芯棒連軋管工藝(Multi-stand pipe mill technology)問世前80年就已有雛形,而這種連軋原理首先是在Kellogg 廠得到應用的。Charies Kellogg 在無縫不銹鋼管生產技術方面共獲五項專利,都是涉及連續軋管的,他試圖在 Kellogg Seamless Tube & Manu Co.公司(廠)用連軋技術生產不銹鋼管(guan),該廠是1887年創建的,廠址在Virginia 的Findlay,真可稱之為“先驅”,因此講連續軋管技術就得從Kellogg Mill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