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0月美國自行車大王 Lozier購入 Ellwood shafting &Tube 不銹鋼管廠(chang)(公司),并易名為 Ellwood Weldless Tube 公司(廠),他任命Stiefel為該公司的技術經理,在Stiefel的技術指導下安裝現代化的軋管設備,其中主要設備是斜軋穿孔機。斯蒂弗爾穿孔機的專利是于1895年獲準的,并指定是給予 Ellwood WeldlessTube 不銹鋼管廠(公司)的,設備的設計安裝工作始自1894年11月,完成于1895年夏季。與穿孔機同時安裝的設備還有:
1. 兩臺小型(xing)周期軋管機(ji),以便將穿孔坯延伸到適宜于冷(leng)拔的(de)長度(du);
2. 將芯棒由熱軋管(guan)中抽出的脫芯棒裝置;
3. 旨在提高冷拔管質量的(de)12臺(tai)冷拔機。
Ellwood 不銹鋼(gang)管(guan)廠第一(yi)(yi)根穿(chuan)孔(kong)坯是(shi)在(zai)1895年6月軋出的(de),因此Ellwood 市就(jiu)成為(wei)北(bei)美大陸第一(yi)(yi)個用斜(xie)軋穿(chuan)孔(kong)工藝生產(chan)無縫鋼(gang)管(guan)的(de)地方(fang)。管(guan)坯由瑞典進口,直(zhi)徑為(wei)3~3.25英(ying)(ying)(ying)寸(cun),長度(du)為(wei)14~16英(ying)(ying)(ying)寸(cun),穿(chuan)孔(kong)后直(zhi)徑為(wei)2.25~3英(ying)(ying)(ying)寸(cun),長度(du)約(yue)3~4英(ying)(ying)(ying)尺(chi),穿(chuan)孔(kong)坯在(zai)熱狀態下(xia)被穿(chuan)以長度(du)為(wei)12~14英(ying)(ying)(ying)尺(chi)的(de)芯(xin)棒(bang)(bang),其直(zhi)徑為(wei)1.25英(ying)(ying)(ying)寸(cun)、1.5英(ying)(ying)(ying)寸(cun)或1.75英(ying)(ying)(ying)寸(cun),在(zai)軋輥(gun)每轉一(yi)(yi)轉時(shi),由4個人掌握芯(xin)棒(bang)(bang),使之翻(fan)轉90°,并向前推進0.5~0.95英(ying)(ying)(ying)寸(cun),熱軋后管(guan)長約(yue)為(wei)12英(ying)(ying)(ying)尺(chi),壁厚最(zui)大為(wei)3/16英(ying)(ying)(ying)寸(cun)。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對于“無縫不銹鋼管”這一術語用的是“Weldless Tube”這個字,以示與Welded Tube(不銹焊管(guan))相對應,但是到了20世紀第二個十年,這個字就被“SeamlessTube”一字取而代之,其實“Seam”(Seamless的詞根)一字是生活方面的字,與縫紉有關,而“Weld”這個字倒是與金屬有關的。就構詞法而言,“Weldless”和“Seamless”分別由“Weld”(作名詞用)和“Seam”(作名詞用)和后綴“less”而構成。自從曼內斯曼兄弟發明無縫鋼管生產工藝以來,無縫鋼管的洋名叫做“Weldless Tube”大概有20多年之久,當時美國至少有兩個無縫鋼管公司如“Ellwood”和“American”掛“Weldless Tube Com-pany”的牌號,后來才改名叫“Seamless Tube Company”。由“Weldless”改稱為“Seamless”是出于語言學家的靈感抑或是出于冶金行業前輩的嚴謹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