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氏體不(bu)銹鋼在固溶熱處理后(即固溶態或稱為非敏化態),晶粒間界并不存在富鉻碳化物等任何其它相的情況下,在某些特定介質條件中,也會發生晶間腐蝕(shi)。它與經熱敏化后產生的所謂敏化態晶間腐蝕存在本質的區別,不應混淆。因為它發現較晚,并不如敏化態晶間腐蝕那樣普遍。因此通常論及的晶間腐蝕,如未加說明,一般均指敏化態晶間腐蝕而言。
非敏化態晶間腐蝕主要發生在一些強氧化性介質中。最早于1949年在研究65%沸騰(teng)硝酸試(shi)驗方法時被發現,并查明是因不銹鋼腐蝕產物Cr+6離子的累計和加速腐蝕所造成(但當時的解釋也僅限于此)。隨著60年代原子能,尤其是后處理工業的發展,才重新引起重視。其試驗方法一般采用沸騰硝酸-重鉻酸鹽溶液(尚未標準化)。最早是模擬高溫水中含有少量Cr+6離子引起應力促進腐蝕破裂的試驗環境而提出,隨后用于研究存在Cr+6等氧化性離子的硝酸介質中。奧斯特和阿米歐等的研究確認,造成非敏化態不銹鋼晶間腐蝕敏感性的原因,是由于鋼中磷、硅等(即使很少量)在晶粒邊界的偏聚。不少實驗已經證實這種有害雜質的富集。這種解釋,或稱為溶質離析學說也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人們認可。硅、磷元素對非敏化態晶間腐蝕的影響規律見圖1-2-5和1-2-6。克服途徑是采取高純型和高硅型兩類奧氏體不銹鋼來解決。
我國于60年代(dai)末開(kai)始(shi)這方面(mian)(mian)研(yan)究。70年代(dai)對硅含(han)(han)量(<0.1~6%Si)和介質(zhi)因(yin)素的(de)影(ying)響,進(jin)行(xing)了全面(mian)(mian)系統的(de)研(yan)究。已經證實,即使是在(zai)某(mou)些(xie)氧(yang)化(hua)(hua)性不太強的(de)介質(zhi)條件下(xia),如核工業(ye)中含(han)(han)有氧(yang)化(hua)(hua)性離子的(de)中等濃度沸騰硝酸溶液(ye),鋼的(de)腐(fu)蝕電(dian)位有時并非處于過鈍化(hua)(hua)區時,也會(hui)發生非敏(min)化(hua)(hua)態(tai)晶間(jian)(jian)腐(fu)蝕。80年代(dai)初發現在(zai)通氧(yang)高溫尿(niao)素甲銨溶液(ye)中也存在(zai)非敏(min)化(hua)(hua)態(tai)晶間(jian)(jian)腐(fu)蝕,并開(kai)展(zhan)了許多研(yan)究工作(zuo)。